编辑:新闻中心 | 来源: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4-12-24 | 浏览量:
12月23日,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研讨会。来自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下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学校、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潞河中学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4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下载
党委副书记张懿研究员主持,12位演讲嘉宾围绕“运河思政”的核心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路径等展开深入讨论。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研究员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将运河精神融入课堂并拓展至博物馆等实践平台,同时表示要加强与教育领域合作,共同探索运河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姜师立回顾了大运河申遗的艰辛历程,并指出大运河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性。他总结了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特别强调大运河在当代所承担的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吕娟教授回顾了大运河的前世与水利智慧,她认为大运河是古代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文化交融的桥梁,其背后所体现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责任与使命、尊重与包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被传承并融入运河学子的成长历程中。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系统归纳了中国大运河发展演进的六大历史阶段,强调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首都物资保障及沿线区域经济繁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她还阐释了大运河“五位一体”的功能与地位。

北京交通大学屈晓婷教授提出要构筑运河思政育人之“魂”,即强调文化精髓的传承;运河文化大思政课之“大”,即注重教育体系的广度与深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之“本”,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以及运河思政创新发展之“未来”,即展望教育模式的革新与进步。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大思政课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教授提出要激发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动力源泉、加强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从而全面推动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

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肯定了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下载
积极探索成立“运河思政”一体化与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认为这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时代需要。他强调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要把握育人内核、丰富活动内涵、形成工作合力。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崔楚民院长认为“运河思政”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平台”,是解答时代发展之问的“大讲台”,是推动思政课堂革命的“大舞台”,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通、历史与现实相联通、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呈现出一堂堂有温度的“大思政课”。

北京学校党委书记刘锦震介绍了“运河思政”北京学校模式,包括全学科融合、全学段贯通、全方位系统、全场景展示的教学特色与成果,并表示北京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学校、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面向未来深入思考、深度研磨、深刻推进运河思政。

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下载
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孙静阐释了运河精神的四个内涵,强调应基于运河精神对“运河思政”进行四个主题模块的设计,提出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激励与内外联动等方面要进行大胆创新,最后还分享了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下载
“运河思政”的系列创新实践。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艳荣介绍了该校通过构建“远航”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深挖运河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河文化魅力等典型做法。她表示“运河思政”将为深化思政一体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高级教师梁莹莹介绍了百年潞河教育,强调了学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坚守与创新。她分享了潞河中学始终秉持守正创新并重的原则,致力于推动思政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度迈进。通过紧密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阵地,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空间与维度。
本研讨会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成立大会”的第二阶段平行活动,旨在共同探索运河思政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 孙静
审核 刘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