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 砥砺奋进 笃行致远
——刘军院长在
4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风玉露,千里清秋,运河之畔,携手同舟。今天我们欢聚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隆重纪念
建校40周年。此刻,在金秋的北京、美丽的上海、温暖的广州,三地的校友会同步线上举行纪念活动,海内外其他地域的学子们也都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共同纪念母校的生日。各位领导、嘉宾和校友们在百忙之中能来到这里参加校庆纪念活动,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迄今走过了40年的办学历程,40年的建设之路也是祖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的一个缩影,40年的历史发展始终与祖国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在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第二个年头,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踏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国富民之路,伴随中国经济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大潮,为满足培养中国现代流通领域专门人才的需要,
应时而生。40年来,物院师生高举艰苦创业的大旗,一路“向东”——向着首都的东部、“向东”——向着流通业现代化的方向、“向东”——向着改革开放的前沿,走出了一条砥砺前行、拼搏奋进的“东进之路”。
这是一条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东进之路”。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工作时指出:“物资管理是一门大学问,要懂技术,要有专家。”改革开放伊始,万里、方毅、姚依林等国务院领导多次提出,我国物资管理水平低,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应开办学校,培养物资管理人才。1980年,为满足国家流通业现代化对高级物资流通管理人才需求,国家物资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以北京经济学院的物资管理系和一部分行政干部、基础课教师为基础正式组建了
。由此,一批有志于献身物资流通领域高等教育事业的创业者们,挺进当时没有一所高校的通县,开启了
40年办学“东进之路”的艰难征程。建校初期,由卫佐民、张雨等7名同志组成的选址领导小组先后在朝阳区百子湾、红庙和通县等地几经辗转,最终选址在中国机电设备公司所属的北京通县北库,自此,全国第一所以物资流通领域为特色的高校——
在曾经的汽车仓库中诞生。建校初期,在仅有一个系、一个专业、几本教材和40多名教职工的简陋条件下,物院的创业者们始终坚守初心,他们以仓库为教室、以宿舍为课堂、以货物为同伴,198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同期,率先开展物资流通领域的理论研究,开辟了“物资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1986年,随着第一期校舍的落成,办学主体迁入现校址,学校调整成立4个系、6个专业,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同年,学校开始与北京经济学院合作培养物资管理硕士研究生。1987年创办的《中国物资》逐渐发展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建校初期,物资学院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物资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弄潮儿,也是北京通州这片高教空白地上的第一所高校。前辈们的奉献为学校“东进之路”的旗帜造就了“艰苦奋斗”的亮丽底色。
这是一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东进之路”。建校十年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相应的国家物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1998年9月,学校办学模式变更为由中央和北京市共建、北京市管理为主。无论管理体制如何变更,学校培养流通领域高水平人才、办中国最好的流通大学的初心却持之以恒,东进的旗帜始终朝向改革开放的前沿、朝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顺应大宗商品、生产资料流通的国际趋势,为满足国内对物流和期货等专业知识、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物院人以国外手册为参考,开创了国内物流理论研究的先河,第一次较系统地将物流概念引入国内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创办了全国本科第一个期货专业、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期货模拟仿真实验室、第一个物流系统与技术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同志,专程到我校视察工作。新世纪前,学校既已建设为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大批毕业生成为我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骨干力量,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被誉为“中国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摇篮”、中国期货界“黄埔军校”。物院人直面挑战,勇于创新的实践,也为“东进之路”的旗帜书写上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浓重一笔。
这是一条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东进之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学校面向中国流通业的日益开放与国际化的趋势、面向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新要求、面向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副中心建设的新需要,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专业特色,学校的“东进之路”不断拓宽延展,近年来建成10个教学院(部)、28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服务性社会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需求的物流流通学科专业群和完善的教学体系;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获批北京市博士授予单位建设三年规划项目,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8年,合并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拓展了办学空间。40年来,学校始终扎根北京东部办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物流遗产发掘、奥运物资管理、奥运赛事实习生培训等工作;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了大运河新型高端智库。创作运河舞剧《运》并在社会公演,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张文化名片;2012年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探索“一平台四渠道”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持续举办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和中美物流教育论坛,拓展与国际教育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留学北京计划”招收国际学生并推进双向留学;物院人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东进之路”的旗帜上不断增添亮丽的色彩!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回首四十年的“东进之路”,学校在改革春风中诞生,在开放进程中成长,在新时代里奋进,它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重温历史,涌上我们心头的是难以言表的感动、感恩和感谢之情:
——我们应当铭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我校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当年,彭真同志书写校名时提到的“开办物资学院是件好事,我支持”已发扬光大,李岚清同志曾关注的门前乡村小道已展宽为繁华的“物资学院路”。我们因这些指引者而无限荣光。
——我们不能遗忘为学校创建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七人筹建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批进驻学校呕心沥血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教职工们。我们因这些开拓者而无上光荣。
——我们应当感恩那些为学校创新发展不懈努力的历任校领导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先生、老教授,还有那些在“东进之路”进程中的教职员工,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扎根物院建设、心系物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的事业,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物院。我们因这些奋进者而倍感自豪。
——我们由衷的感谢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通州区委区政府、兄弟院校等相关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学校因这些支持者而发展壮大。
回首四十年走过的“东进之路”,艰辛的历程中收获了骄傲与自豪,铸就了物院的品格与特质:
——四十年来,学校从首届40人的规模已逐渐发展为在校生近8000人,办学规模增长近300倍,办学空间从几个仓库拓展为“一校五区”的办学格局。培养了近十万余名各类优秀专门人才。
——四十年来,学校从城区到郊区,为首都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通州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十年来,学校虽偏居北京东郊,但始终坚守为学先立德、修学先修身的办学之本,不忘育人初心,形成了“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虽地处首都远郊,但始终面向物流流通的学术前沿,不断拼搏进取,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物院精神;
——四十年来,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曾经食堂中的舞会、露天的电影、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仓库改造成的教室阻挡不了追求卓越的韧性;远离闹市的环境磨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学生“小学校也可做成大事业”的信念,锻造了物院校友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
重温
四十年艰苦奋斗的“东进之路”,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心潮澎湃,那是一段艰辛的激情难忘的岁月,也给未来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物院人”为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正持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入关键期;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愿景,“建成在物流和流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面向未来,总书记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
又站在了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上,时代要求我们再走转型发展的“东进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鉴,但前一代物院人的“东进之路”为我们的新起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好未来新的“东进之路”:
我们要继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物流和流通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探索一条分类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路。
我们要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物院精神,服务国家建设经济双循环的新需求,实现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实现优势学科做强做大;瞄准新技术革命的大趋势,实现新兴学科异峰突起;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努力使学校成为新时代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能力,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力军;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己任,对接副中心产业升级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成与副中心地位相适应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物资学院,为首都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追忆往昔,岁月坎坷,我们始终高歌东进!
审视今日,肩负使命,我们尚需前行不辍!
憧憬未来,愿景美好,我们更要砥砺奋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们纪念建校四十周年,就是要铭记前辈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初心,就是要弘扬前辈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传统,激励我们像我们的前辈一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走好新时代的“东进之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