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第三次党代会 >> 新闻动态 >> 正文

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 全面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编者按: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回望过去的5年,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这5年,学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新时代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满怀信心喜迎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党代会 ‘十三五’成就篇"系列专题报道,回顾总结5年来学校奋力前行取得的各项喜人成就。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优化部门职能,整合校内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以对外合作办公室为基础的对外合作服务体系,构建了适应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新机制,探索形成了辅助学校应用实战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学校搭建校友合作平台,凝聚校友资源,在推动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实施对口援助和引智帮扶、推进教育基金会项目建设、服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挥平台优势  全面推动学科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推进合作平台建设,利用合作窗口优势,增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聚焦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等关键领域,全面推动学校相关领域的建设工作,不断打造物院合作品牌。

新增“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集聚区”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资源池。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在“十三五”初期建设成果显著,逐步成为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互联网+”为概念的创新创业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园区登记企业超过100余家,其中学生、教师及校友创立的公司超过30余家,涵盖了智慧物流、文化传播、教育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累计为学校创收700余万元。为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大学科技园将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吸引入园,将该园区打造成为通州区重要的高端产学研合作基地,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2018年后因学校开始对南校区进行功能优化调整,以与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合并为契机,将大学科技园与学校右安门校区进行统筹规划,未来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发挥更好的效能。

“十三五”期间,学校还高度与地方政府合作,构建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学校与中共拉萨市委党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包括联合项目申报、特色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并成立了西藏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学校与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合作建立了 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完成了教师的暑期实践活动,共同组办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学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 平谷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相关产学研合作活动;学校与北京市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办公室联合成立了北京市支援合作研究培训中心,为赤峰、玉树、拉萨、三门峡、十堰等地区提供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科研技术服务,开展各类培训600多人次,并被市教委专题会议作为先进典型做交流发言,相关单位还作为典型案例材料进行上报,成为市属高等院校先进示范单位。

通过学校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极大提升了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校以物流和流程为特色的学科群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实现各类产学研项目77个,金额超过1100余万元,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获评C+等级,其中学校的社会服务贡献受到了专家组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外合作办公室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合作,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形成协同优势,并推动学校一来二去工作开展。“十三五”期间,对外合作办公室等部门积极采取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家进课堂活动、学生实践等方式推动师生实践活动,活动人次超过万余人次。校友会连续两年持续邀请校友企业家导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2018年校友工作办公室开创“校友企业家进课堂”活动,两年来邀请了60位校友企业家开展面向全校上千名学生开展了物流、经济、信息等五大模块40多节课程的专题讲座,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育人成效。学校校领导在第三届校友会员代表大会上为校友导师颁发了“企业家课堂校外导师”聘书,对“校友企业家课堂”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予高度肯定,诸多社会媒体也对此给予报道。

探索创新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主动对接各类社会资源,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内校外资源为两翼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扩展人才培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开发企业自主参观点、大学科技园优势资源开发、企业家进课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和专业类论坛参与等创新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提升。“十三五”期间,与北京宏远集团、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数十个以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七个自主参观点,服务了上万名学校师生。学校与日通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日益深入,形成了新的定制学院、定制班等创新模式,构建了适应于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学校还高度注重大学科技园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校企合作的新载体。对外合作办公室牵头,与学校相关创新、创业负责部门及学院合作,开发了 大学科技园暑期集训营、“中物汇智杯”智慧物流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以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中北京中物汇智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对象,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提出创新类课题或者项目组建学生团队,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加以具体的技术指导,在大学科技园内完成相关研究工作,提交相关解决方案给企业,实现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结合。学校还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构建新的学生实践平台,累计投入100余万成立研究院冷链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物流的智慧装备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本科生提供实验实训场地,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

“十三五”期间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组办学术活动,为学生实践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学生积极参与大运河论坛、第八届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论坛、第二届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学术论坛、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前沿理论与应用,开拓专业视野,丰富专业思维。

拓展对外服务功能  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整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搭建了城市副中心研究院、北京市物流专项调研小组、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等特色智库,集聚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

学校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任务,成立了“城市副中心研究院”等专业平台进行专项服务。“十三五”期间,学校与通州区政协、科委、科协、商委、人社局等合作完成了六十余项专业技术服务,全面对接城市副中心各项建设工作,成为副中心建设的高端智库。

学校发挥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校发挥物流学科优势,完成了北京市的物流专项规划,顺义区、朝阳区、通州区、平谷区等区域物流规划,成为首都物流领域建设的政治咨询基地,冷链物流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陈吉宁市长批示。同时为推动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学校成立了北京市物流专项调研小组,主动服务首都物流产业发展。学校发挥流通领域的集成研究优势,聚焦商业转型等北京市重大战略,上交的研究成果获得蔡奇书记亲自批示,获得市发改委的充分肯定,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学校发挥区域优势,积极从事大运河领域的系统研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学校及在京有关政策咨询机构、大运河沿线相关高校成立大运河流域第一家新型智库联盟“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起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召开“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模式”专题研讨会,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属地省(市)委、省(市)政府报送资政建议和专题资政报告,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大运河各项规划,持续释放“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学校联合三地物流协会成立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多次召开专业论坛;同时联合京东物流、南开大学、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等九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依托雄安新区进行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服务雄安新区智能物流和智能城市建设,为全球城市智能物流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示范。

另外,学校也高度注重自身的对外宣传与推广,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并获得最佳展示奖;连续举办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论坛;同时还参加了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这些活动都很大程度促进了学校品牌建设,增强了学校的舆论美誉度,加速了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工作。

对口援助和引智帮扶扶贫工作成就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对口援助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学校与北京市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办公室联合成立了北京市支援合作研究培训中心,为赤峰、玉树、拉萨等地区提出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科研技术服务,开展各类培训200多人次。“十三五”期间,学校派出顾国爱同志和陈炜煜等两名援藏、援疆干部,其中顾国爱同志获得了优秀挂职干部称号,在两期援藏挂职结束后,主动调往西藏山南工作。学校在北京市建立了拉萨市人才培养基地,并和拉萨市委党校合作成立了西藏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目前两校之间已经开展了包括联合项目申报、特色专业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学校通过输出优势资源,对中共拉萨市委党校的建设给与了大量的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获得了包括拉萨市市委、市政府、北京援藏指挥部、当地企业等多个方面的认可和感谢。陈炜煜老师2020年受上级委派前往新疆和田市兵团十四师昆玉市财政局挂职担任核算中心副主任,负责核算和干部职业培训工作,陈老师发挥个人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专业人员培训提升工作,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策划并实施了财政局四个专业培训项目,同时在财政局统筹下义务开展相关人员的学历提升和专业证书的辅导工作,工作成绩受到了广泛肯定。学校在相关领域积极探索形成的新模式被北京市扶贫会议、市教委专题会议作为先进典型发言、交流材料进行宣传,成为市属高等院校先进示范单位。

同时,“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市四合村和白土沟村建立“引智帮扶”关系。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四合村和白土沟村现均已摆脱低收入村的帽子,开始走向致富道路。学校高度重视“引智帮扶”工作,连续四年两期选派了第一书前往白土沟村开展一线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牵头特别成立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组,协调学校多部门参与到“引智帮扶”工作中来。在“引智帮扶”工作中,学校注重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和外部资源,完成了两个村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物流、营销的全产业链服务,带动两个村的农产品销售30万以上,并与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受到了社会广泛赞扬。

推进教育基金会项目建设  服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学校教育基金会积极拓展思路,多元化筹集资金,服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截止2019年底,基金会累计资产总收入超过1116万元,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教育基金会累计支出资金超过252万元,支持了学校2018年度全校科研奖励181万元,奖励资金支出范围涉及我校教师和研究生共计114人;支持了学校2018年度全校教学奖励支出10万元,支持了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奖励、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奖励,支持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育事业建设。基金会捐赠资金用于阳光助学和大学生奖助学资金近43万元,校友设立的“携手助飞奖助学金”和“国鑫奖助学金”项目捐款75000元,广东校友联谊会持续10年坚持选派广东校友代表来京参加奖学金授予活动,并与学生亲切座谈。基金项目起到了良好的资助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成效。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