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4价值观 >> 践行动态 >> 正文

【校报专访】爱心社蹲点日记——杨洪璋老师的筑梦足迹之二

导语:杨洪璋老师的名字早和他的爱心一起播种在物院的每个角落,也飘落在贫困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一朵朵大爱浇灌的绚烂的梦想之花。记者追寻这位老师的筑梦足迹,来到了我校爱心社,用笔悄悄记录下爱心社的点点滴滴。 

爱心社前身叫“三农协会”,2003年正式更名为“爱心社”,由杨洪璋老师一手创办,致力于公益事业、奉献爱心、传递温暖,用爱筑造希望和梦想。 

在筑梦的旅途中,现年78岁的杨老师一直乐观前行,带领学校师生捐款捐物、支教助学、回收再利用废旧资源,帮助有困难的校内同学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努力下,爱心社不断壮大,学校师生都积极参与到爱心社的公益活动中,学校领导也一直关注和支持着这个爱心组织。今年,学校“爱心捐助站”成为了“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的一环。而“爱心捐助站”中衣物的收取、整理等工作就是由爱心社同学负责的。通过实践基地这一平台,我校全体学生包括爱心社的同学们将开展更多的德育实践,更多的师生也将投入到公益服务的行动当中。 

爱心工作之

收书、收衣——闲置资源再利用 

 

杨老师的爱心足迹 

你的书桌上是否有大量书籍长期闲置,被尘土覆盖? 

你的衣柜里是否有一些“束之高阁”的衣物,再也不穿却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你可否拿出来,交给爱心社,他们会将这些 “旧物”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你闲置的“废物”,可能会被很多人视为“珍宝”。 

爱心社的工作,最普通但最繁忙的要数回收旧的书籍和衣物了。 

每学期,爱心社都会定期举行2-3次“爱心收书、收衣”活动。活动期间,捐赠的同学只需将用旧的书籍和衣物放在各宿舍楼下的黑板旁边即可。第二天早上八点半,社员们就要开始忙着将回收来的衣物和书籍分类、打包、搬运,忙的不可开交,一直干到下午两三点,也就错过了饭点儿。“想到我们是在做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苦累和汗水就都消散如烟了”,经常主持回收旧物工作的爱心社前任社长高珂月同学告诉记者,每当这样想也就不觉得累了。他们就这样,乐此不疲,把每个小小的爱心汇成江河,为那些需要的人们带去希望。 

走进爱心捐助站,你会发现自己如同进入了一间大库房,几排书架上整整齐齐放满了爱心社回收的旧书。在另外几间屋子里,放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衣服。这些衣服从地板一直垒到天花板,就连走廊里也有一半的空间被用来码放回收来的旧衣物。虽然每处空间都显得有些拥挤,但是却没有丝毫凌乱,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细致规划、一点一点小心码放好的。杨老师告诉记者,每年爱心社大约都要回收3000多套衣物、2000本左右的旧书,而这些物品都要经过爱心社成员的精心整理。 

爱心工作之

爱心捐助站——将爱心进行到底 

 

爱心捐助站发放衣物 

每年新学期伊始,特别是新生入学时,是爱心社最忙碌的时候之一。爱心社的成员们在主教门口设立有“爱心捐助区”,所有走 “绿色通道”报到的新同学们都可以在此免费领取生活学习所用的所有物品。“爱心捐助站”已成为我校开学时的一道温情的风景。 

十多年来, 回收旧物品的工作逐渐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 

位于校门内东侧的“爱心捐助站”,每天都有爱心社成员值班。开学时新生在“爱心捐助站”领取后剩下的书籍、衣物等都集中存放于此。开学初未领到生活学习用品的同学,以后也可随时来此领取。不仅如此,所有有需要的同学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寻求帮助。 

笔者记得大一时,为了完成近代史作业,成功展演排练已久的历史剧,需要数十顶军训时的帽子,在寻访很久未果、伤透脑筋后,最后求助于爱心捐助站。杨洪璋老师和值班同学耐心找寻,终于在最底层的大包袱中找到目标。看到杨老师和爱心社值班同学布满汗水却依然热情洋溢的脸,笔者当时心里有的不只是感谢,更多的是感动。 

当笔者询问杨老师回收物品发放情况时,杨老师告诉记者:“有句话说‘让爱心成为习惯’,所以我们从不对捐赠人加以记录,发放时我们也从不计人计数。” 

近两年,爱心捐助站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回收军训服装。每年军训前,我校所有的贫困生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免费领取已经清洗干净的二手训练服和军事理论教材。这项活动不仅在我校开展,杨老师还牵头组织了北京市20余所高校共同回收军训服装。去年,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全市高校共回收军训服装13700套,既帮助了寒门学子又让这些服装循环利用起来。除了满足本校困难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其它物资正在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杨洪璋老师用他粗糙的双手轻轻筑起了一个个梦想。杨老师和他的爱心社一直默默地守护着那些梦想,正如杨老师所说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把这事做下去。” 

爱心工作之

万全助学——为更多的孩子创造机会 

 

你无法想象的家 

“万全阳光工程”是爱心社一直在坚持做的爱心公益活动。每学期,爱心社都会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向全校师生宣传捐款助学,资助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的贫困学生。14年间,杨老师共带领我校2000余名师生先后140余次赴万全县扶贫助教。 

今年4月份,高珂月同学与社会爱心人士许先生,又一次前往万全县高庙堡小学探望。高珂月告诉记者,到了高庙堡小学,许叔叔就急切寻找着他所资助的孩子,遗憾的是小孩没到校。之后,他们前往十几里外的受助孩子家,虽然之前就了解到这个孩子家境贫寒:母亲是精神病人,父亲有残疾还在外打工,主要靠亲戚的救济过活。但当他们真正走进孩子家时,只觉心被狠狠戳了一刀。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就连卧室的窗户都没有一块完整的,那所谓的院门就是几块破木板圈出来的空地,周围杂草丛生,在这个季节看起来格外萧条,简直难以称之为“家”。 

高珂月对记者说:“去了这么多次万全,这次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仅是献爱心,还真正用心思考,努力为这些孩子找到适合他们茁壮成长的方法。” 

爱心社,是一个以“传递爱心”为宗旨的社团。或许你我不是社员,但你我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传递爱心、播种希望不仅仅是他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是在用爱心筑造别人的梦,更是在筑造自己的梦想。关注那些不幸的孩子,帮扶那些无助的人,我们都有责任。(记者/杨世威 安娜 于佳琪) 

编者寄语:杨洪璋老师的无私师德和无疆大爱,如春风阵阵,吹进物院,吹遍北京城。道德的高山上,留下了杨老师攀登的足迹。而爱心社,就像他的登山杖,一路伴随,一路支撑,一起征服道德的高峰。

来源:《 报》2014年10月15日第280期 

链接:http://bwu.cuepa.cn/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