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向勇校长介绍,
在“十一五”和以后的发展中,不走综合化、大规模扩张道路,而是要科学定位,围绕物流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办特色鲜明的精品型大学。□本报记者 李爱华 北京市高等学府林立,其中不乏中外知名的大学和综合型、研究型大学。
作为一所中等规模的高等学校,在北京高等教育的家族中如何立足,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一大批百年老校相比,
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共19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规模也较小,只有近600亩的校园,8000多学生,教职工650多人。
“但谁说新型的小学校就竞争不过老牌大学?”
谭向勇校长语气平淡、坚定自信,“香港的大学历史都不长,但办得却很好,英国的华威大学很年轻,但是排名在英国前几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也一定会成为一流的特色类高校”。谭向勇介绍,
在“十一五”和以后的发展中,不走综合化、大规模扩张道路,而是要科学定位,围绕物流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办特色鲜明的精品型大学。
不走大规模扩张之路
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成立伊始,它并不像今天这样,湮没在名校之中“默默无闻”。相反,这所规模不大的学校社会地位很高,吸引了“很多重要人物的子女”。这和当时的经济结构有关。
谭校长分析,20世纪80年代,物资极度短缺,国家处于非常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米、肉、布、自行车这些基本的生活资料都需要用证、用票购买,而证、票、生活资料的量也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发放。物资的管理、调配显得格外重要。物资管理系其时隶属国家物资局,虽然成立不久,学科设置也不完善,但由于其鲜明的物资管理特色,一时炙手可热。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也面临着转型。
“我们不走大规模、综合化道路”。谭向勇说,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大规模、综合化的高校,但目前高校趋同趋大,千校一面,特色缺乏,已经显现出其缺陷。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更需要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高校,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园林百花争艳。
正是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出发,确定了自己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即我们的发展模式不是大而全、小而全,而是特色之路、精品之路。
办出物流特色
“特色化是
的最佳选择。”社会发展带来竞争。建校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在与老校、大校的竞争中,规模上缺乏优势,但瞄准质量、社会需求和特色方向,发展特色,提高质量,必定独具魅力、脱颖而出,从而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物资学院注意到,市场经济削弱了物资学院“物资调配”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物品的市场流通问题(物流)。如北京这么多商场几十万种商品,需要解决存储问题,仓库怎么建设?运输怎么解决?这么多的零售市场如何管理?统计如何做?是否建设一个大型的配送中心?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控制、销售的设备、软件等也被广泛涉及。中国有40%的人群在城市,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加速,流通量更加增大,社会需求量很大,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为这个领域服务。
物资学院是全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开拓者、奠基者,现代物流管理和流通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是学校的主要特色、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可以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谭向勇说,既然不在时间长短、规模大小、学科多少上与其他高校竞争,那就要在物流领域,这是其他高校难以做精做强、而我们却很容易突破的领域。在现代,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很快,物资学院在物流领域站住脚,继而做大做强。这也正是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发点。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我们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现在我们找到了感觉,找到了应该做什么”,谭校长说,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条件下服务商品流通领域,办以物流为特色的、规模适中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是我校的必然选择。
学科建设凸显特色
物资学院逐步在向以物流管理为鲜明特色的方向过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非常明确,就是主要培养物资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类人才。包括外围的工程、数学、英语、法律、会计、统计、金融、期货等等专业人才。现在
的学科设置以物流为中心,以整个商品流通领域及过程内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流通中所涉及到有关财物、银行结算、国际贸易、法律纠纷等相关学科也搭建起来了。
目前,物资学院设有3个二级学院、4个系,共19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1个第二学位硕士点。2006年学校对原有学科进行了整合,一些传统的学科群被打破,围绕商品流通领域进行了重组,使得学科体系更完善。
另外,今年申报了关于物流的几个新学科,如商品检验。苏丹红事件、甲醛事件、水果催熟等等,不断被媒体曝光,药品、建材、家具油漆有太多不合格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谁在控制检验过程?质量检验部门为什么不能杜绝这些不合格产品上市?
谭向勇说,这些现象体现了:第一,缺少商品质量监督;第二,社会管理不规范。只有当媒体炒大了,这些现象才暴露出来,这时才发现,社会资源浪费有多大。这种缺失就是商品检验环节。目前,高校中没有单独的商检学科,更多的是挂靠在物理、化学、生物大学科下,物资学院希望把三个领域内的商检学科综合到一起,对此过程及涉及的手段、标准、法律等进行研究。
“我们不铺更大的摊子,只修补,把物流建设成完整体系。使得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掌握是完整的。”谭校长表示,物资学院学科调整、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特色,不在于扩大更大规模,而在于对要办好的特色学科点上,“缺什么补什么”。重复的,打破重来;缺失的,补上来。
谭向勇希望,学校的学科设置呈现立体构造。中心是物流相关学科群,外围是经济、信息、会计、劳动人事、艺术与人文等相关专业,将中心支撑起来,使之更饱满更完善。适当发展相关理工科基础专业。
“十一五”期间,物资学院本科专业数量计划由19个增至30个左右,硕士点由5个增加到10个左右,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博士点的前期工作,以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更高需求。
科研与教学并重
“大学的三大任务就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谭向勇认为,教学和科研本质上是一回事,不做研究,教学不可能讲深、讲透。教师自己没研究到一定深度,教学技巧再好也是肤浅的。在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众多,肤浅的信息可以轻易获得,不能吸引学生。因而,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方向、领域,反复、深入、专注地研究下去,回过头来才能教好学。教师必须是专家。
“科研、教学两手都是必要条件。”学校抓科研,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学,但科研一定要做好,科研深度不够、教学效果不好,都会成为晋级的障碍。
物资学院同时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我们提供住房和发展平台”,谭向勇校长介绍说,每位新进的博士、博士后到校后即分配一套住房。他认为,住房是年轻学者最缺的,而物资学院刚好能提供,中国人不习惯动荡,住房能以“家”的感觉把人才留下来;学校还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如送出国深造等,全力帮助这些年轻人在物资学院“呆下去,把事业做起来,深入下去”。
“十一五”期间,物资学院计划引进150名博士、博士后。学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团队建设为依托,大力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师学历层次中,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要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超过35%。今年,学校新进了26名博士学历的教师。其中,有些是放弃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机会来到物资学院的。
在学术氛围上,物资学院也将有极大变化。谭向勇说,“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学术权力高于行政权力,尽可能加大学术权力,不断提高教授的地位,而保证行政权力规范化,并收缩限制在一定范围。“在我们学校,搞学术研究的是主人,搞行政的就是服务员。”谭向勇说,在国外优秀大学,二级学院的院长权力很大,而办得不好的那些高校恰好倒过来,行政“管”着学术队伍。
“所有这些只是手段,真正体现学校地位的还在于学术地位。”谭向勇校长表示,在未来5到10年,物资学院将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充分发挥该校在物流领域的科研教学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该校的品牌效应,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努力创办特色鲜明的精品大学。
(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