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成思危、陈锦华、李京文致信祝贺,王梦奎、刘国光、厉以宁、张卓元、李东东、石峰等为之题辞,张卓元、何伟、晓亮、吴念鲁、俞晓松、陆江、高铁生、解思忠、高明光、张伯海、龙协涛、王之泰、戴定一、陈文玲出席并讲话
由中国市场学会、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
、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创刊20周年纪念大会,于2007年4月7日至8日在
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致信祝贺,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解思忠,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高明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张伯海,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长龙协涛,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之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何伟、晓亮、吴念鲁,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记者张书林,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理论部主任常光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秦毅,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林邦钧,中国经济出版社副总编魏民,商务印书馆副总编王乃庄,前线杂志社副总编史小因等与来自中、美、澳、俄、日、韩等国经济界、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企业界、高等院校的代表180余人汇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流通经济热点问题及学术期刊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成思危副委员长在贺信中指出,政治坚定,学术自由,是办好刊物的关键;《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过去在促进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希望再接再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树精品意识,把杂志办好。成思危在贺信中强调,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成本较低,而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如何发展现代流通业,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杂志和论坛在此方面有所作为,成为推动我国流通现代化的一个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物流业要比紧缺经济下的物资储备、调配、管理等复杂得多,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应引入复杂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工具和方法。
陈锦华在贺信中说,流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而解决好流通中的问题,必须重视流通企业。举办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很有意义,希望论坛能够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言献策,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提高流通效益和效率;深入研究流通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律,培育一批流通业的知名品牌,推动流通现代化,实现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祝《中国流通经济》越办越好。
李京文在贺信中说,20年来,《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论创新,跟踪流通理论动态,密切联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着力促进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流通体制改革实践,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动中国流通现代化、繁荣学术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祝《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越办越好。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李东东的题辞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推动流通经济理论研究;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的题辞是:坚持正确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的题辞是:别开生面;刘国光的题辞是:坚持正确导向,提倡百家争鸣;厉以宁的题辞是:加强流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中国流通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张卓元的题辞是:加快流通改革,研究流通规律,发展流通经济。
为期两天的大会先后举办了《知识·素质·能力》、《大物流论》专题学术报告会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创刊20周年专题研讨会、现代物流专题研讨会、流通经济专题研讨会、物流信息与电子商务专题研讨会,评选出历年刊发的优秀文章18篇和本次大会交流优秀论文35篇,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主要议题涉及学术期刊建设、流通现代化、现代物流、现代商业、供应链管理、绿色流通、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
在4月7日的开幕式上,高明光、张伯海、龙协涛等先后就学术期刊建设发表讲话。高明光强调,要办好一个杂志,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影响。杂志是一个连续出版物,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办好。《中国流通经济》走过了20年,祝愿她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出自己的特色。
张伯海在讲话中指出,20年来,《中国流通经济》从理论建设、策略研究、人才管理等方面为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发挥了充分的合理的作用,成为我国物流研究的舆论中心和舆论重点,成为我国经济理论刊物中的一朵鲜花。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流通业和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中国经济流通》任重道远,前途无限。
龙协涛在讲话中说,一个大国的崛起也需要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学识文化。《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作为一本最前沿的学术期刊,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学术的重要任务,她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整个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理论的风向标,从历史和现实看,必须要强调学术期刊的建设,重视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的作用。纠正学术界的种种弊端,也要首先从刊物抓起。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学术成果的间接把关者,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是个性化的创新产品。社会呼唤具有学术公平和良好学术精神的期刊。《中国流通经济》走过了20年的历程,作为学术文化,它可以为中国的软实力服务。当前高校的专业期刊和学术期刊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希望《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借纪念创刊20周年之际,重新设计自己的奋斗目标,她应该代表中国的学术水平。
4月7日下午,在《中国流通经济》创刊20周年专题座谈会上,50多位中外新闻出版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与部分读者代表畅所欲言,就学术期刊的发展、编辑的著作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经费问题,认为目前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有所好转,但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适当收费是合理的,但收费应该制度化、透明化、公正化,所收取的费用也应该用于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工作者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向世界顶级期刊看齐,为我国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真正承担起传播和交流学术平台的重任。
与会专家提出,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编辑岗位光荣,编辑工作辛苦,编辑人才难得。编辑工作是对知识产品的再创造,编辑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负责。强调学术期刊的建设,必须重视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的作用。编辑是作者背后的作者,应该给编辑的著作权以合理的定位。
与会专家指出,学术期刊不能模糊定位。学术期刊应该讲究形态美,力求在形态上具有个性。同时,学术期刊也需要造势,增加原创性的内容,展开争论,形成影响。学术期刊在栏目的设计、专题的研讨、发表的文章等几个方面都应该有所取舍,以突出自己的特色。
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出版社等中央部委、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人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全国60多所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还有来自美、俄、澳、日、韩等国的专家学者。 《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约20余人出席大会并进行了报道。
《中国流通经济》(原名《中国物资》)是由
主办的全国流通领域影响较大的流通经济类理论刊物,现为中国市场学会会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覆盖全国并发行美、英、法、德、日、俄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一级期刊和全国优秀期刊,2001-2005年连续五年排在物资流通学科第一名。